原标题:寻找“世界超市”背后的精神密码 10月23日下午,如何搜索顾客县城冷门暴利生意 搜客宝账号,杭州的秋天已经有了一丝丝凉意。一位名叫谢高华的老人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医院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 “谢天谢地谢高华”,谈及老县委书记,义乌人经常如此脱口而出。 从这位“改革先锋”入手,或许才能读懂义乌这座城。 因市场而兴,因改革而盛。手摇拨浪鼓、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的义乌“敲糖帮”,从历史的浪潮中走来,最终成就了闻名遐迩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解读这座“世界超市”的精神密码,可以更好地从中读懂中国的改革与开放。 一座“走市场路”前行的城市 “在这里,你有多大能力就能游多远”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高华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历史不会遗忘谢高华。他的离去,引发了无数人的追思。 这其中就包括义乌一位名叫冯爱倩的老人。一个“摆摊妇女当面责问县委书记”的故事,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注脚。 冯爱倩是义乌市场001号营业执照的拥有者。她回忆,改革开放之初的义乌还是“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的贫困县。 1982年,当时40岁的冯爱倩为贫寒的家庭寻找生路,偷偷摸摸地在县城摆地摊,顶着投机倒把的罪名,“抓了罚、罚了抓”。想不通的冯爱倩将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了县委门口,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 谢高华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出发,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果断决策开放第一代市场,支撑农民经商。这一决策催生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1982年9月5日,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开放。历史上著名的“四个允许”打开了义乌“兴商建市”的大门——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 从此,义乌逐渐成长为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城在市中,市在城中。 在一些人看来,坐拥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义乌人拥有天时地利,几乎可以“躺”在市场上赚钱。被称为“无中生有”“莫名其妙”式发展的义乌,当真是得上天眷顾的地方吗? “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绝不是自上而下‘允许’出来的,而是鸡毛换糖的农民群体的伟大创造。”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林毅说,发展市场的道路,是万千义乌百姓的自主选择。 “义乌就是市场的海洋,你有多大能力就能游多远。”商人朱悦来1998年从卖帐篷起家,到义乌创业20年,如今他已经拥有一家有自主品牌、研发团队的知名户外用品企业。 “你可以在义乌一站式采购各种商品,发出一个货柜就能开一家超市。”阿富汗商人阿兹兹在义乌经商17年,主要从事日用百货、电子产品、箱包等进出口业务。如今他的出口生意做到了加拿大、英国、乌克兰、阿富汗等欧美和中东国家,非常自豪地称自己是“新义乌人”。 义乌的发展轨迹带来很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义乌有坚韧无畏的草根创业者,也有敬重规律一心为民的执政者。 从“兴商建县”“兴商建市”到“兴商办一切事业”,义乌始终牢牢抓住市场这条缰绳,初心不变,奋勇向前。 当年小小的马路市场,如今已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截至2019年9月底,义乌市场主体总数已突破53万户,是全国县域范围内市场主体数量最多、结构最宽、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这里还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8年,义乌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9亿元,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0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67元,位列浙江省第一。 一座“吃改革饭”长大的城市 “鸡蛋从内部打破,出来的才是新生命” 2013年前,距义乌139公里的杭州,alibaba和其代表的电商新贸易模式,曾被认为是义乌市场遭遇的“最大危机”。有舆论认为,电子商务是传统批发市场的“终结者”,“世界超市”终将走上消亡之路。 加上彼时国际贸易未从金融危机中缓过劲来,欧美传统市场低迷;省外市场的兴起,竞争和分流效应比较明显。 义乌市场路在何方? “鸡蛋从外部打破与从内部打破,有什么区别?从外部打破,流出来的是蛋白和蛋黄,而从内部打破,出来的是新生命。”曾任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郑宇民用形象的比喻谈义乌的这场“自我革命” |